新華社記者 黃垚
今年我國啟動國家公園體制改革10周年。國家林草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副司長孫鴻雁31日表示,我國已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如今,野生大熊貓總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1100只恢復到約1900只;海南雨林生態系統逐步恢復;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亮眼成績單背后,不少公眾有疑問:建設國家公園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有什么關系?大家能從中獲益嗎?
“老百姓可以從國家公園直接受益,也可以間接受益。”在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楊銳看來,國家公園是最美麗的國土、最原真的自然。老百姓擁有公平機會體驗中國最美、最極致的自然,這是直接受益。
“當我們在三江源看到野狼捕食藏原羚的驚心動魄、在大熊貓國家公園唐家河片區的傍晚看到10多種野生動物,體驗從沒有過的純凈、廣闊和美麗的時候,我想這一份美好是國家公園饋贈給每一個中國人和每一代中國人的珍貴禮物。”楊銳說。
大多數時間生活在城市或鄉村的人們,不會長期待在國家公園里,大家自然也很難想象國家公園和自身存在怎樣的聯系。
專家表示,事實上國家公園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人類生存需要清潔的空氣、干凈的水源、合適的氣候,衣食住行無不直接或間接來源于大自然,來源于平衡健康的生態系統。國家公園作為品質最優的生態系統,是氣候穩定器、是大自然中的凈水機和空氣凈化器,是惠及千家萬戶最普惠的生態產品。
“如果將國家公園建設比喻為火箭,那么它的第一級推進器是‘生態保護’。”楊銳說,從2013年至今,國家公園建設在生態保護方面成效顯著,有目共睹。在“生態保護第一”的前提下,“全民共享”將成為國家公園建設的第二級推進器。
“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建設的三大理念之一。在專家看來,“全民公益性”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進一步確立國家公園的全民公益屬性和國民福利性質。如國家公園可以采取公益性低門票價格制度,對軍人、學生、老年人、殘疾人等實行免票。在訪客容量有限的情況下,采用預約制度讓老百姓公平獲得進入國家公園、體驗特定自然線路的權利。
同時,國家公園建設還應高標準、高質量規劃和建設全民共享的基礎設施,包括訪客中心、標識系統等。此外,實施國家公園志愿者制度可以讓公民用實際行動回饋大自然,并從志愿服務中陶冶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