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代小佩
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一層8號展廳,由中國科協、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星河引航 功勛永耀——陸元九‘七一勛章’專題展”正在展出,展覽從7月持續到10月。在圖文、視頻和實物之間,“七一勛章”獲得者陸元九推動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故事徐徐鋪展。
在開展儀式上,受邀來到現場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分享了一則往事。
多年前,包為民負責某型號裝備的研制。在測試過程中,該型號的儀表精度始終達不到要求。于是,研制團隊向陸元九匯報了情況。陸元九提出,把測試數據打印出來。很快,厚厚一摞測試數據被送到陸元九面前。
陸元九拿出坐標紙,細致地標定所有測試數據。數據一個個被連起來形成曲線。曲線并不平滑,有的地方冒出“尖兒”,有的地方出現“坑兒”,形成一個個“毛刺”。在陸元九的指導下,研制團隊認真研究細節并發現問題所在,最終為我國裝備研制作出貢獻。包為民說:“陸先生當時教導我們,要學會從這些‘毛刺’中找到問題所在。”
毛刺,細小而尖銳。從“毛刺”中發現問題,是陸元九嚴謹治學的生動寫照。
陸元九生前寫過這樣一段話:對試驗數據要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從而獲得所研制設備的實際性能和存在問題;亦要認真對待試驗中出現的一切可疑現象,這可能蘊含著尚未被認識的內容。
“陸先生嚴謹治學的作風,在航天領域是出了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王巍說,“陸先生看學生的論文、學術報告非常細致。無論是標題格式、有效數字,還是英文拼寫等,只要發現3個以上錯誤,就會退回去。”
對航天事業而言,嚴謹細致至關重要。陸元九嚴格自我要求,工作中容不得半點兒差錯。他有句話被廣為引用,“對上天產品,99分不及格,相當于0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還要評好壞。”
陸元九始終秉持追求卓越、質量至上的原則。20世紀90年代,他在航天重大故障分析過程中擔任重要角色。
1996年2月,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失利,76歲的陸元九臨危受命,出任故障調查委員會顧問。在長達半年多的故障調查審查過程中,陸元九深入研制一線,跟蹤試驗現場,研讀試驗數據,連續數個晝夜緊張工作。最終,故障得以準確定位,失效機理也得到清晰分析。
在“長征”火箭商業化發展初期,陸元九多次把關項目技術標準和可靠性驗證,推動國產慣性導航等核心產品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助力“長征”系列火箭等走向國際市場。
陸元九早年出國留學,新中國成立初期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是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他首次提出“回收衛星”概念,創造性運用自動控制觀點和方法對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進行論述,主持研制了我國第一臺大型精密離心機,為“兩彈一星”等重大工程作出杰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