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周思同
“青稞酒酥油茶會更加香甜,幸福的歌聲傳遍四方……”多年來,歌曲《天路》中關于青稞酒的唱詞已深入人心。
作為西藏代表飲品之一,青稞酒擁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悠久的歷史文化,但礙于諸多條件限制,其在全國酒業市場常年處于小眾地位。而今,新型技術與專業人才的加入,為這種源遠流長的高原名酒注入了全新活力。
近日,科技日報記者隨“輝煌60載 魅力新西藏”集中采訪活動組,來到昌都市察雅縣吉塘鎮雪通村。在群山環繞間,現代化工廠映入眼簾。走入廠區,穿過擺放著排排酒壇的倉庫和重重殺菌消毒設施的員工更衣室,迎面而來的便是布滿機械設備的生產車間,從原料制取到發酵貯存,各式自動化設備覆蓋酒品生產全流程。
這個廠區是“西藏高原青稞科技成果轉化暨青稞白酒項目”的成果之一。來自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的科研力量,攻克青稞精深加工技術瓶頸,在高原上勾勒出青稞“產業化、品牌化、高值化”發展全新圖景。
“傳統青稞酒大多由農戶在家自行釀制,出產的酒沒有經過蒸餾,度數較低,受眾較少。如今,我們從制作工藝入手進行創新,打造高品質青稞醬酒,讓這種古老的酒產品更符合大眾口味。”西藏康酒酒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馮舉耀告訴記者。
高原地區氣壓較低、溫差較大,為釀酒工序帶來了諸多困難。為打破環境限制,該公司與西藏自治區農科院合作,根據高原地區特殊的環境條件,打造了一套專用的全自動化機械生產設備。
自動化酒曲加工設備每小時可加工1500塊大曲,每年產量1500噸;特殊的酒甑壓力蓋可在高海拔條件下制造出適宜發酵的常壓環境,避免高原低壓破壞產品釀制過程;自動化上甑機器人可實現遠程操作,極大減輕工人勞動強度……一道道精密工序讓青稞蛻變為餐桌上的佳釀。
“針對高原的溫差問題,我們也提出多個解決方案,如將窖池深挖到3.9米、用上保溫窖池蓋等。”馮舉耀介紹,下一步,廠內還將建設恒溫系統,通過光伏板等設施來儲存高原太陽能,解決車間內能源供應問題,使釀酒不再受四季溫差和晝夜溫差影響。
技術進步強了產業,也富了百姓。
在廠區倉庫的青稞堆放區,一袋袋青稞原料整齊壘放如同小山。馮舉耀說,這些都是從西藏本地收購來的青稞原料。為保證青稞的質量產量,西藏自治區農科院牽頭對本地青稞種植進行了技術指導,對種植品種做出規劃。“現在,我們每年收購6000噸青稞,可為本地農戶增收2000余萬元。”
同時,公司一邊依靠技術升級為本地高校學生創造就業崗位,一邊設立相關培訓機制,將本地招收的新員工分批送入內地培訓3—6個月,提升員工素質。
“我們已創造350個就業崗位。廠區內釀酒工人隊伍中,專科以上學歷者已經占到百分之百。”馮舉耀表示,接下來,公司還將拓寬培訓面,在技術人員之外,進一步培養銷售、管理類人才,全方位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