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7月4日,2025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人才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據悉,論壇以“年輕·融合·未來”為主題,聚焦人工智能這一年輕事業和年輕人的事業,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共話青年人才培養、創新引領未來等熱點議題,致力于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現場,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于英杰,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校長李路明,門頭溝區委書記喻華鋒為論壇致辭。論壇現場,諾貝爾獎得主、特邀院士、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學者和行業領軍人才等,深入探討構建自主人工智能生態、開源人才培養、創新人才發展等方面話題,以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創新發展路徑,為加速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注入前沿智慧和人才動能。
本次論壇發布了兩項重要研究成果。其中,來自清華大學翟季東教授團隊的“赤兔(Chitu)——大模型推理引擎”,通過底層革新,顯著降低推理成本,推動構建自主技術閉環,為產業智能化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堅實支撐。
本次論壇聚焦“產學研融合·共育人工智能人才”和“育評用一體·構建人才創新創業生態”這兩個關鍵領域。論壇聚焦人才引育用留關鍵環節,揭牌成立“瑪麗·居里學者華人學會會客廳”,搭建全球青年人才溝通交流平臺;發揮智庫作用,強化人才發展規律研究,推進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發展規劃的制定;持續認定算法人才,優化升級人才服務卡,進一步激發人才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活力。
近年來,門頭溝區堅持把人工智能產業作為培育地區轉型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支撐,先后納入全市人工智能重點布局區、全市E級智能算力高地,構建起全要素產業生態,“京西智谷”品牌影響力、發展力不斷增強。同時,門頭溝區發揮人才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大力實施“人才隊伍培育工程”,構建全市首個全生命周期人工智能人才生態圈,積極探索人工智能領域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產學研相融合的有效路徑,著力打造京西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和產業集聚地。
本次論壇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共同主辦,北京市門頭溝區委員會、北京市門頭溝區人民政府、清華大學聯合承辦。
(門頭溝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