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公安部、國家網信辦等6部門23日聯合對外發布《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進一步依法規范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的運行,鼓勵有關部門、行業和互聯網平臺推廣應用公共服務。
推廣應用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能否更好保護你我個人信息安全?將給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為何要推廣?
前腳在網上實名注冊賬號,后腳各種推銷電話接踵而至,張口就能叫出你的名字……互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已經成為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
對此,我國近年來組織建設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由公安部負責實施,聯合國家網信辦等部門推廣應用,在滿足線上認證個人身份需求的同時,更好保護公民身份信息安全。
根據管理辦法,持有有效法定身份證件的自然人,可以自愿向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申領網號、網證。在互聯網服務中需要登記、核驗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的,可以使用網號、網證依法進行登記、核驗。
簡單來說,網號是由字母和數字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符號,網證是承載網號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認證憑證。
打個比方,平臺如同一個由國家管理的個人身份信息“倉庫”,里面的每個“儲藏間”中存放著你我的身份信息。網號是“儲藏間”的“門牌號”,網證是你我手中的“IC門禁卡”。我們在網上認證身份時,只需向對方報上“門牌號”,由國家“倉庫”來驗證“IC門禁卡”并反饋核驗結果。
清華大學教授鄭方表示,通過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核驗身份,可以減少互聯網平臺等收集姓名、身份證件號碼、人臉等信息。通過匿名化技術保護公民身份信息數據,實現公民身份信息的“可用但不可見”。
將帶來哪些改變?
“不用帶實體身份證,無需反復輸入證件號碼,更不怕身份信息被截留,隨用隨走。”在山東泰安政務服務大廳,李先生在自助終端屏幕上點擊“國家網絡身份認證”按鈕,很快完成身份認證。
據介紹,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自2023年6月27日上線,已在主要互聯網平臺和政務服務、教育考試、文化旅游、醫療衛生、郵政寄遞、交通出行等行業領域開展了試點應用。
在互聯網領域,已有多個大型互聯網平臺接入公共服務平臺,用戶可通過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進行賬號實名注冊、異常賬號二次身份核驗、跨平臺跨應用“一鍵登錄”等。
“即將于5月24日舉行的2025年上半年計算機軟件資格考試,七成以上報考人員通過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進行了線上身份認證。”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考務處副處長蔣華鋒表示,這樣既加強了對考生個人信息的保護,也提升了防范替考、作弊等安全風險的能力和水平。
此次出臺的管理辦法明確,鼓勵有關主管部門、重點行業按照自愿原則推廣應用網號、網證。鼓勵互聯網平臺按照自愿原則接入公共服務,用以支持用戶使用網號、網證登記、核驗用戶真實身份。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公安部將聯合有關部門加大宣傳引導和推廣應用力度,聚焦保護個人信息安全、便利群眾生產生活、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等方面,拓展更多應用場景,切實發揮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的作用。
“有關部門要梳理總結試點應用經驗做法,修訂完善實名管理、身份認證相關政策。”鄭方建議,為推廣應用權威、安全、便捷的匿名化網絡身份認證服務營造政策環境,為企業松綁,為用戶減少不必要的信息采集、留存。
公共服務平臺的安全性如何?
事關個人信息,“安全”是頭等大事。
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公共服務平臺應當加強網絡運行安全、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建立并落實安全管理制度與技術防護措施,完善監督制度,有效保護網絡運行安全、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權益。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建立了完善的安全防護體系,對數據進行分級分類,開展全生命周期安全保護和監測審計,及時修復安全風險和漏洞,能夠有效保護數據安全。
使用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我們需要提供哪些信息?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員于銳介紹,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按“最小化獲取”原則,僅采集網絡身份認證所必須的信息,不會收集、留存用戶的位置信息和應用平臺業務等信息。
使用公共服務核驗身份,互聯網平臺會獲得哪些信息?
“在信息提供方面,平臺堅持‘最小化提供’原則。”于銳介紹,互聯網平臺需要依法核驗用戶真實身份信息,但無需留存用戶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的,公共服務平臺僅提供用戶身份核驗結果。
管理辦法同時明確,根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互聯網平臺確需獲取、留存用戶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的,經用戶授權或者單獨同意,公共服務平臺應當按照最小化原則提供。
在未成年人保護方面,管理辦法規定,不滿十四周歲的自然人申領網號、網證的,應當取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申領。已滿十四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申領網號、網證的,應當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監護下申領。
“民法典規定,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為此國家網絡身份認證不對八周歲以下未成年人提供服務。
必須“持證”才能上網嗎?
“網號、網證本質上是一種身份認證服務,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證件。”于銳說,管理辦法強調了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的“自愿使用”原則,充分保障廣大網民自愿選擇和使用的權利。
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旨在提供一種安全、便捷、權威、高效的用戶身份認證方式,僅在用戶需要進行身份認證的場景使用,并非所有活動均需使用。
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互聯網平臺應當保障通過其他方式登記、核驗真實身份的用戶,與使用網號、網證的用戶享有同等服務。
記者在“國家博物館”預約參觀微信小程序中看到,實名認證頁面下同時提供了“微信認證”和“國家網絡身份認證”的選項。選擇“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后,頁面會提示“將跳轉至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
“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上位法規定,管理辦法充分體現了用戶自愿使用網號、網證的原則。”公安部網絡安全保衛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推廣應用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不會影響群眾正常使用互聯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