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操秀英
在長慶油田頁巖油開發分公司指揮中心的巨型屏幕前,工作人員輕點物聯網云平臺“產量差異分析”模塊,紅綠柱狀圖瞬間呈現增油量與遞減量。三次點擊,系統便鎖定某中心站單井異常減產點——整個過程不到十秒。
長慶油田的生動實踐,正是中國石油以數智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縮影。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當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撲面而來,能源行業也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30多年來持續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的中國石油深知,在這場能源變革的浪潮中,數智化不是選擇題,是必答題。它既是破解能源安全、效率、低碳三重挑戰的“金鑰匙”,也是推動產業升級、培育新動能的“催化劑”。
“國資央企必須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勢,搶抓機遇,推動人工智能與產業深度融合,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戴厚良表示。
“十四五”時期,中國石油開啟以智能化為特征的數智賦能新階段。2025年年初,該集團將“數智石油”確立為第五大戰略舉措,大力實施“信息化補強、數字化賦能、智能化發展”三大工程,提升運營效率、風險防控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
同時,中國石油決策層意識到,能源企業的數智化轉型,遠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場涉及戰略重構、組織變革和業務重塑的全面轉型。成立網信工作領導小組、流程再造領導小組等,統籌推進數智化建設;將數智產業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設立“數智中國石油”重大科技專項……中國石油從集團層面加強“數智石油”建設的頂層設計。
在頂層設計的指導下,中國石油全面推進經營管理、生產運營平臺集中化建設,加快釋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推動“智能油氣田”“智能煉廠”等全場景轉型,積極擁抱人工智能。
2024年,中國石油聯合中國移動、華為等打造的33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橫空出世,成為能源化工領域首個國家備案大模型。如今,該模型已經升級到擁有3000億參數,應用領域覆蓋100個場景,高效賦能油氣勘探開發、煉化生產,被稱為能源行業的“最強大腦”。
“基于昆侖大模型開發的地震解釋專業大模型,分別在長慶、塔里木、西南、巴西等國內外20多個油氣田勘探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地震解釋效率提高9倍,有望推動傳統地震解釋工作模式的變革。”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首席專家龔仁彬說。
如今,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已在中國石油各企業全面開花:在塔里木油田,智能運營中心集成25個系統,實現生產異常100%預警,應急處置效率提升50%;在東方物探,氣槍震源數據自動化管理軟件高效運行,提升工作效率超過80%,數據準確率達到100%;在廣東石化,通過創新開展數字孿生、生產工藝優化等數字化應用,目前公司萬元產值能耗下降9%,裝置平穩率99.8%以上;在獨山子石化,人工智能算法自動調節溫度、壓力和物料配比,曾經的傳統煉化業變身“黑燈工廠”;在銷售領域,加油站管理系統3.0全面掌握2萬余座加油站、6萬根充電樁運行狀態,“人車·生活”生態圈日益完善……
一系列在數智化方面的戰略布局、技術創新和應用實踐,讓一個生機勃勃的“數智石油”拔節生長,引領中國石油逐步突破傳統油氣行業的發展瓶頸,開辟新的增長曲線,為能源行業發展引領新方向。